English

从零散砖石到万里长城

1998-04-09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1918年2月1日,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亲自署名,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“校长启事”,其内容恐怕不少人很难想象,是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全国各地报刊、教育和文化机关发动“征集全国近世歌谣”,同时还发表了刘半农起草的“简章”,详列了具体办法。当时在北大成立了“歌谣征集处”,由刘半农负责编选“歌谣选”,由北大日刊每日发表一首,不久又成立了北大歌谣研究会(1920年),出版《歌谣》周刊向全国发行。征集歌谣活动于是发展为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调查研究运动。从而使民间文化的研究成为二十年代北大“新国学”的主要内容。这些都是五四“民主与科学”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国民间文艺学、民俗学乃至人类学研究的可喜开端,成为北大百年校史和中国学术发展史上闪光的一页。

虽然当年的“歌谣选”只发表了148首,97期《歌谣》周刊也只发表了两千多首歌谣,许多省区还是空白,所以整个说来,在起始阶段,这些成绩还只是一些“零散砖石”,而搜集者却包括了当时北大几乎所有进步教授和学生,如李大钊、鲁迅、刘半农、胡适、周作人、顾颉刚、常惠、董作宾、朱自清等人。但是由于当时军阀专制缺少经费,许多歌谣集都已编成却无法出版,只好任其失散,是非常可惜的。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,搜集出版了一些歌谣、故事书,但还是比较零散。1959年以后虽已编选“各地歌谣丛书”,但质量不高,只出了一小部分而中途夭折。

改革开放以来,早在1979年,吕骥等延安来的老音乐家就在着手编辑大型丛书“五套民间音乐集成”(即民间歌曲、曲艺音乐、戏曲音乐、舞蹈音乐和民间器乐曲五套集成),后来又将舞蹈音乐扩大为“民间舞蹈集成”,加上《中国曲艺志》、《中国戏曲志》,共七套集成,发动各地民间音乐、舞蹈、曲艺和戏曲工作者进行普遍深入的调查编写,由各县、地区分别编印,再精选为省卷在全国出版发行,每省(市、区)一卷,每套即有29卷,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,得到了财政部的拨款支持,并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。我曾有幸被吸收参加了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》最初几卷的编审工作,从中学到许多东西,感到民间文学也应如此编辑“集成”,于是向当时主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的贾芝同志提出倡议,后来决定编印故事、歌谣、谚语三套集成。虽然未能得到财政部拨款,但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,大家认识到工作的重要,进展还是较快的。如今十套民间文艺集成已出版了一百卷以上,如全部出齐可达300卷之巨,每卷有的一厚册,有的两厚册,在百万字以上。这是好几万文化工作者参加建筑的“中国文化万里长城”,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,人们说只有在中国这样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,才能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民间文艺普查,编印出版这样的巨著。

从1918年到1998年,从零零散散的“城砖乱石”到宏伟巨大的“万里长城”,历史走过了整整八十年。八十年的道路崎岖曲折,艰险丛生,作为这后一半历史的见证人与参加者,因从事民间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而受到的劳碌与误解之苦,真是一言难尽,馨竹难书,但不管遇到多大的苦难,都因我们认识到这一工程的重要而设法克服了。这三百多卷民间文艺集成,确实来之不易,它为华夏文化的腾飞打下了根基,更弥足珍贵异常。

早在1920年2月,郭沫若先生已提出了编印民歌集成的设想,他说:“我常希望我们中国再生出来纂集《国风》的人物——或者由多数人组织成一个机构——把我国各省、各道、各县、各村的民风、俗谣,采集拢来,择其精粹的,编集成一部《新国风》……我们要宣传民众艺术,要建设新文化,不先以国民情调为基点,只图介绍些外人言论,或发表些小己的玄思,终竟是凿枘不容的。”(《论诗三札》、《沫若文集》卷十页206)郭先生是写自由诗的,人们总以为他不会重视民歌,谁知他在写《女神》的时光就写下了如此鲜明的话。如今那些否定民歌,只以“外人言论”为神圣、以“小己玄思”为经典的诗歌论者,不知对此如何感想。

当然,如今的十套民间文艺集成,比郭沫若先生当年所梦想的“新国风”,要丰富得多多了,但作为整个民间文化来看,还是远远不够的。民间文化除包括民间文艺外,还包括民间物质文化(如衣、食、住、行、农、工、商、技等)、精神文化(如民间信仰、巫术、宗教、禁忌、风水、民间文艺、娱乐等)和民间社团组织文化(如家族、社区、婚丧嫁娶、生老病死、交往礼仪、法律军事习俗等等)。故而又有更大规模的《中华民俗全书》(即《中国民俗大全》)系列丛书的调查编写,每省(市、区)一卷,包括香港、澳门、台湾及海外华人各卷共计35卷。虽然工程巨大而困难重重,但因各地区间文化专家齐心协力,得到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。几年来已编成十卷左右,即将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。如能出全,将是中国文化万里长城的又一条“纵深”干线,对中国文化的研究,乃至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改良与移风易俗的实践,不啻为一部名副其实的“百科全书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